新授
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习过的知识,在《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提供能量的物质是糖类,那馒头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什么呢?
生:淀粉。
师:没错,淀粉有甜味吗?生:没有甜味。
师:那为什么会慢慢有甜味产生呢?
生:馒头在口腔里发生了某种变化,生成了有甜味的物质。
师:非常棒!这种甜味物质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生: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师:对的,淀粉在进入我们口腔后会变成有甜味的麦芽糖,所以正像那位同学说的刚开始没有味道,过一会就变甜了。大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受什么因素影响的呢?大家可以结合口腔的结构一起来猜想一下。
生1:与牙齿咀嚼有关。
生2:口腔中有舌头,我认为这种变化与舌头搅拌有关。生3:口腔里分泌唾液,我觉得与唾液有关。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猜想和假设吗?生4:与我们体温的温度有关。
生5:与吃馒头时间的长短有关。
师:大家一下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这些假设都是有可能的,这里老师需要给大家提醒一下,如果馒头在口腔里发生了变化,我们该怎么检测呢?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试剂可以检测馒头中的淀粉?
生:可以用碘液。
师:是的,同学们反应很快,看来对于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掌握。我们可以使用碘液,依据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色来进行检测。
师:那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我们该如何把控呢?生:设置为37℃。
师:为什么呢?我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戴眼镜的这位同学!
生6:是因为口腔里的温度是37℃,我们需要设置和口腔里一样的温度。
师:大家都这样认可吗?非常好!理解得很正确。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可能的因素来影响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我们要确定某种因素到底有没有影响,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生:单一变量的原则。
师:正确!所以我们在实验大家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要以探究变量为自变量,其他因素都不变,大家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大家现在可以思考实验方案的设计了,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方案来制定自己的计划。我们先一起阅读下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吧。
师:大家已经阅读完了,哪位同学说一下教材中的对照实验有哪几组?分别探讨什么因素?第三排那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7:①和③是对照,探究的是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①和②是对照,只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师:没错,这就是这个实验我们探究的几个因素及对照实验。清楚了这些后,老师将每个小组的实验
主题展示在课件上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探讨并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填入到我们的实验表格中,注意对照组的设置。
大家在讨论实验方案的时候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多大的馒头做实验比较合适?
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多长时间再滴加碘液比较合适?
怎样才能又快又方便的获得大量的唾液?现在开始讨论吧。(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好,老师看到大家都讨论好了。课件上给大家展示了实验方案与设置,大家参照看看自己的设置是否合理?有问题的小组举手示意。
师:好的,看来大家都确定好了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及探究的因素。通过刚才每个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已经解决了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了。大家都使用馒头碎屑,而不是大块的馒头是为什么呢?第2组的代表你替大家说一下吧。
生:使用馒头碎屑才能更好的进行混合,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师:是的,使用馒头碎屑能够更好的进行混合,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并且在37℃的温水中保持30~60s再滴加碘液比较合适,这样消化液中的酶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在这里我们用恒温水浴锅来控制温度,下面大家就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实验吧。实验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水温的控制、试剂使用的规范以及实验安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师:现在每个组的实验基本都已经结束了,老师把每个组的实验现象结果呈现在了课件上,大家现在一起来观看下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看能不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看到的实验结果及得出的结论。好,靠门的同学来说一下。生8:没有变蓝色的试管分别是加入了唾液,舌头搅拌和进行咀嚼的试管。
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8:馒头变甜与舌头搅拌、牙齿咀嚼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师:是的,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我们看到只有通过舌头的搅拌、牙齿的咀嚼,馒头块才能与唾液充分进行混合,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将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但是这里大家需要注意,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分解为麦芽糖只是一小部分,并没有变成可以被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葡萄糖,大部分的淀粉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消化,那到底怎么被消化和吸收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