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各方面在发展的早晚、发展的速度、到达的高度等方面都不相同。题干中,人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体现的是身心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题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其中,明确问题又叫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结合题干,“画图”形成知识表征即为知识理解过程。故本题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类型。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题干中,学生举例说明木棍的各种用途,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属于发散思维。故本题选A。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展性评价。新课改之后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无论从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式和主体,都更加的全面化、综合化以及多元化,这样才能多角度评价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发展。B选项,课程评价标准应多样化。故本题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选项B中,充足的生源不是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必须条件。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