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一:社会性概述
(1)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
(2)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预测二:狭义亲子关系——依恋的发展
(1)含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6—7 个月出现。
(2)发展的阶段:①0—3 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②3—6 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③6 个月—3 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预测三:依恋类型
可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预测四:良好依恋的形成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预测五:广义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
可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预测六: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2 岁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3 岁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①3 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②4 岁左右,联合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③5 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预测七: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因素;(2)家长的因素;(3)教师的因素;(4)社会的因素。
预测八:同伴交往的类型
可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
预测九:幼儿性别角色的认识阶段
(1)2—3 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3—4 岁: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3)5—7 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预测十: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如下:
(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电视媒介等)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3)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预测十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幼儿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如下: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多;
(4)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预测十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2)榜样;(3)强化;(4)挫折(直接原因)。
牛刀小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儿童的社会行为中,( )行为最为常见,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
A.安慰行为
B.公德行为
C.合作行为
D.捐赠行为
2.婴儿依恋的三个阶段( )。
A.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特殊情感连接—有差别社会性反应
B.有差别社会性反应—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特殊情感连接
C.特殊情感连接—有差别社会性反应—无差别社会性反应
D.无差别社会性反应—有差别社会性反应—特殊情感连接
3.三岁的毛毛入园两个月以来,每次和妈妈分开的时候,都要哭闹,不愿意和妈妈分开,这种行为属于( )。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
C.反抗型
D.分离焦虑
4.静静在母亲在场时能安逸地游戏和探索,母亲离开时情绪出现波动,但母亲回来后很快恢复平静,而且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静静的依恋类型属于 ( )。
A.回避型依恋
B.安全型依恋
C.抵抗型依恋
D.逃避型依恋
5.3 到 4 岁儿童所处的性别角色发展阶段( )。
A.自我认识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B.初步掌握的性别角色阶段
C.刻板地认识发展阶段
D.已经认识性别阶段
6.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