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域的设置与区域活动设计
(一)活动区的原则
1. 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所谓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儿童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2. 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3. 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所谓转换性即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儿童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二)活动区的种类及其设置
1. 命名和归类各个活动区
活动区的名称是为了便于分类和记录而确立的,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视教育功能而定。
2. 对活动区进行合理布局
(1)布局的策略
①干湿分区:美工区、科学区要用水,而图书角不需要水,应该分开。
②动静分区:建构区、表演区、音乐区等属于热闹的“动”区,而图书区、数学区等活动量较小,需要安静,这样两类区最好离得远些,以免相互干扰。
③相对封闭性:由于界限不明晰,会导致儿童无目的地“乱窜”。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玩具柜、书架、地毯等现有设施作为活动区之间的分界线。
④就近:美工区由于经常需要用水,最好离水源近一些;科学区、运动区需要自然的光线,而且经常需要将活动延伸到户外场地,最好选择向阳和接近户外的一面。
⑤方便通畅:教师要合理利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活动室内设施的作用,保证活动室内的“交通”畅通无阻。
(2)活动区布局的基本程序
①确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我们要根据儿童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来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幼儿园的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 5—7 人,如活动室面积为 60 平方米,30名儿童,就需要设置 6—7 个活动区。
②确定各区的空间位置。
③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是正式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