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的分类
一、以游戏活动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为依据的分类
1. 机能游戏:根据儿童爱好手足运动、爱听音乐等机能的发展,以确定或探索所存在的问题。
2. 想象游戏:再现成人的生活,如开火车、过家家等,这种游戏占优势的心理成分是模仿与想象。
3. 接受游戏:儿童处于“观众”地位,愉快地欣赏所见所闻,如听故事、看画册、参观动物园等。
4. 制作游戏:儿童主动地创造与建构,如绘画、折纸、积木等。
二、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分类
帕登认为儿童之间的社会性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他把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1. 偶然的行为:东游西逛,行为缺乏目标,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情,玩弄身体,在椅子上爬上爬下。这种偶然的行为不属于游戏。
2. 游戏的旁观者:观看同伴的游戏,偶尔同他们交谈,有时向他们提出问题,但行为上并不介入他人的游戏。
3. 单独游戏:使用与旁边伙伴不同的游戏材料,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不注意伙伴做什么。
4. 平行游戏:儿童玩着和附近伙伴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并不和其他儿童共同活动,仍是单独做游戏。
5. 联合游戏:和其他儿童在一起玩,谈论共同的活动,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与合作,也没有围绕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儿童都是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游戏的。
6. 合作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有共同的目的,采取分工合作的有组织的方式进行游戏。
三、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皮亚杰根据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把游戏分为四类。
1.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产生动因是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这是游戏的最初形式。
2.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典型游戏形式,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因此,也叫想象游戏。在游戏中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
3.结构性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4.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儿童在一起,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这种游戏往往具有竞赛性质。这是游戏的最高形式。
四、以游戏的特点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根据学前教育机构游戏的特点,可将游戏分为以下两类:
1. 创造性游戏:这类游戏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都由儿童自由地玩。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2. 有规则游戏:这类游戏是成人在儿童自发游戏的基础上,为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大都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有时也可以由儿童组织进行。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等。
(1)角色游戏: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又称想象性游戏。
(2)结构游戏:儿童利用积木、积塑、泥、沙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3)表演游戏: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4)体育游戏: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基本动作为目的的游戏活动。
(5)智力游戏:以生动、新颖、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以增进知识,发展智力为目的的游戏。
(6)音乐游戏: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
(7)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