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4.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在:
A. 20 世纪 50—60 年代
B.大跃进时期
C. 20 世纪 60—70 年代
D.文革时期
3.【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本题考查收入分配制度。
第二步,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方针。提低,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高,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打非,即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困,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第三步,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方针,目的是缓解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国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旨在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并不是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
B 项: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旨在实现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结构,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
D 项: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只是调整收入分配,并没有增加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故不是为了扩大内需。
4.【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科技成就。
第二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卫星。
第三步,1960 年,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两弹一星”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尚未取得原子弹、氢和人造卫星研制的突破。
B 项:大跃进时期是从 1958 年至 1960 年,在此时期我国尚未取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研制的突破。
D 项:文革时期是从 1966 年至 1976 年,导弹和原子弹两项科技成就不是发生在此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