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男女生各为一组,说出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初步了解金属的重要性,接着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新授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金属的物理性质,并提出问题镁条、铝条、铜片都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金属物理性质的掌握,接着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将金属放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动手操作,得到实验现象及结论。由于之前在学氧气的性质时,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可以自主写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总结其通式为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金属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教师讲解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是为什么铝制品却耐腐蚀的原因: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金属在盐酸中反应的实验过程,以问答的方式,提问学生总结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出反应的产物为氢气。教师引导学生将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多对比,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镁>锌>铁>铜。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据此写
出剩下两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通式: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教师将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放在一起做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其共同点,学生通过对比得到结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教师讲解此类反应为置换反应,并且给出通式:A+BC=B+AC。
巩固
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判断是否为置换反应,加深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
本节课学的是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学生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且推断其实验现象是否发生改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