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程序
播放图片,生活导入
好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随着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能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
应”。展示天气预报的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起学生共鸣,顺势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多变的天气》。
读图探究,深入了解
学习新课,明确天气特征
通过出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天气情况以及各种俗语、谚语,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天气以及描述天气的方式,并且小组讨论得出天气的特征。同时给出一些跟气候有关的俗语、谚语和图片,鼓励学生能与天气进行区分。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结合课本进行交流探讨,在讨论时我会走下讲台巡回指导,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学生得出天气常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它是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时刻在变化,相比之下气候是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此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探究研讨的能力。
然后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描述呈现在PPT上的几幅图片,概括出图片中表达的天气对生活各方面的具体影响,得出一些极端天气会对人们的出行和生命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结论。这部分的内容非常贴合日常生活,通过勾起学生亲身经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学习天气图例,解决学生疑惑
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第二个问题“明天的天气怎么样”,通过提问学生预测天气的方式,引入天气预报,顺势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解答问题——天气预报与卫星云图究竟怎样判读。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将使用图例与相应天气照片相结合的方式,方便学生记忆。学生得出在卫星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以及在天气符号中,出现两个天气符号,是指一种天气转变到另一种天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部分知识就是突出反映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认识空气质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怎样判断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生通过读图可知污染指数可以衡量空气质量的高低。而吸附着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被人体吸入,会影响人体的肺部。
小组讨论完毕后,学生对于空气质量有了初步认识,再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后,谈谈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怎么样,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活动的内容,说说活动中除了自然的影响因素影响气压的高低和风力的大小外,所列举的是人类活动哪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农业生产、交通),继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组间竞赛,巩固提高
巩固提高环节我设置了一次小组之间竞赛,展示第二天的天气预报截图抢答各城市天气状况,一城市得一分,最终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课堂积分,期末兑换奖品。通过新知学习完之后的竞赛,可以提高掌握知识的动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小结知识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应该带领同学一起回顾知识,我会结合板书,采用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
课上教学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应该布置一定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检测独立学习的效果。课下要求学生观察接下来几天的天气状况、观看天气预报,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形成相应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巩固记忆。我的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较好地表现了本节的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