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面试模拟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试题资料 > 面试模拟

2023福建教师资格面试模拟题:《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3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网 | 2023-03-08 10:27

收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温室生长的植物需要供给充足的光照,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为什么需要光照,光合作用的意义又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当中。

  新课讲授

  环节一:光合作用的原理

  教师根据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学生补充完整,并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学生补充填空,得到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用化学反应式来概括:

  。

  教师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氧气的产生和糖类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而是分阶段进行的。

  教师提供光合作用过程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之后小组讨论将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进行比较(反应前后物质能量变化),描述过程。

  经过讨论比较,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场所在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为H+和氧,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II(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II(NADPH)。同时,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光能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化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CO2固定后形成C3化合物,C3化合物接受ATP释放的能量,被NADPH还原,最终一部分转化为糖类,一部分转化为C5化合物来继续参与到二氧化碳的固定中去。这样,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转化成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对比表格。

  环节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述光合作用强度这一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结合教材,思考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学生经过阅读材料,结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水、CO2、光能,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因此,只要影响到原料、能量的供应,都可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光合作用需要众多的酶参与,因此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也是影响因子。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和生产中利用光合作用原理的实例,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的现实意义。

  巩固练习

  学生绘制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教师对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

  布置作业

  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课下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应用?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按时完成。

  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

  总反应式:

  光反应阶段:

  物质变化:H2O变成了[H]和O2

  ADP和Pi变成了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场所:类囊体薄膜

  暗反应阶段: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3的还原

  能量变化:ATP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糖类中化学能场所:叶绿体基质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