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1.麻疹
(1)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7~10天消退
(2)体温超过 40℃时可用小量的退热剂,以免发生惊厥。
2.水痘
(1)带状疱疹病毒
(2)临床特征为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全身症状轻微;(
3)水痘病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出疹前 1~2 天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
(4)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 7 日止。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 3 周。
3.流行性腮腺炎
(1)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自腮腺肿大前 1 天至消肿后 3 天均具有传染性。
(2)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
(3)采取呼吸道隔离,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 3 天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观察 3 周。
4.病毒性肝炎
(1)经粪-口途径传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2)经血液途径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3)慢性病人和 HBsAg 携带者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源
(4)血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5)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表理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肝炎除了表现为急性肝炎外,慢性肝炎更常见。
(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7)黄疸型肝炎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明显增加;黄疸型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8)血清抗-HAV-IgM,是甲肝病毒(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志物。
(9)HBsAg+——见于 HBV 感染者最早出现血清学标志
(10)HBeAg(e 抗原)——HBeAg 阳性提示 HBV 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11)HBV-DNA——是反映 HBV 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12)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
5.艾滋病
(1)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2)病人的血、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 0.2%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3)严禁献血、捐献器官、精液;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
(4)HIV 感染的哺乳期妇女应人工喂养婴儿。
6.流行性乙型脑炎
(1)猪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2)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3)媒介: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
(4)潜伏期:一般为 10~14 天
(5)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6)惊厥护理——协助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和领口,清除口腔分泌物。
7.猩红热
(1)猩红热是由 A 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2)自发病前 24 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3)皮疹特点:①口周苍白圈;②杨梅舌;③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④躯干为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如“手套”、“袜套”状。无色素沉着。
(4)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5)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麻疹与猩红热小儿的高热护理:均禁用乙醇擦浴。
(6)隔离:患儿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1 周,连续咽拭子培养 3 次阴性。保护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需观察 7 天。
8.中毒型细菌性痢
(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以突发高热、嗜睡、反复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为特征。
(2)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见于平素体格健壮、营养状况好的小儿。
(3)病变在脑组织中最为显著,可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4)通常选用对痢疾杆菌敏感的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