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笔试模拟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试题资料 > 笔试模拟

2021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小学科二:主观题题答案(三十四)

福建教师考试网 | 2021-06-08 09:58

收藏

  【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材料中,学生在家几乎从来不干家务活,在学校也缺乏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是由于没有把握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没有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如下:

  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的家长不让学生干家务活,使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不利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良好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材料中家长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在劳动中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脆弱性和依赖性,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学生的自制力一旦形成,将会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第三,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材料中有些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利于他们劳动习惯的形成。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爱劳动的意识,将更有利于学生升学和就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结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包括劳动技术在内的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2)如果我是李老师,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第一,开展主题班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小学生不劳动主要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观念,所以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收集与劳动相关的材料,以“学生是否有必要进行劳动”为主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劳动是优良的传统”等劳动观点,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二,和家长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说明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三,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工厂、农村的劳动,进行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来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容易受到同学或者教师的影响,可以树立班级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并予以鼓励和表扬,让榜样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教师也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