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1.以行为“习惯说”或“刺激—反应说”为代表。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 为的组成因素或方面,主张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 究心理学。
2.环境决定论。在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上,华生 否认遗传的作用,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认为 环境与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1.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 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2.提出强 化 理 论,认 为 强 化 是 塑 造 行 为 的 基 础。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 化、消退和惩罚。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 种刺激(实施奖励)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 中止某种刺激(撤销惩罚)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 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会 降低,称之为消退。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 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非常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 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也称观察学习,是通过观 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来进行学习。
(二)强化的模式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强化模式有三种(直 接 强 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 到的评价。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受到 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满意 而进行的自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