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苏轼是一个大文豪,我们之前有了解过他的诗。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苏轼诗词比拼大赛,看哪一组背的多,背的准确。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生: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苏轼的古诗词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教师板书课题)
读诗文,解诗题,知作者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生读)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朗读情况,请大家注意一下“蒌蒿”的读音是“lóuhāo”。“豚”字是左右结构,偏旁“月”一般和身体有关。这一点在我们所熟悉的字当中也能看出来,比如“腿、肢”等。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可以借助这个偏旁来认字。接下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并给诗文划分节奏。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师:从“惠崇”“春江”“晚景”三个词语当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生:本首诗是作者为惠崇先生的这幅画题写的。
师:请结合上课前查阅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知诗意,品画面,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师:“三两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季节?
生:“三两枝”指的桃树上有非常稀疏的几枝桃花,数量非常少。表明季节是春季,而且是初春,点明了“早”字。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句。
师:请大家结合生活的经验,说说,为什么会是“鸭先知”?说明了什么?
生:因为春天来了,万物逐渐变暖,鸭子在水中游玩,最先感受到。此外。“鸭先知”从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其他动物还没有觉察到春天的来临,与上一句中的“三两枝”相呼应。
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句。
师:请大家结合自然知识,想想,在这个季节,“蒌蒿、芦芽”是什么样子的?
生: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从“短”可以看出依然是早春时节。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四句。
师:请大家结合季节特征,想一想“河豚欲上时”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吗?
生:是作者想象的内容,河豚只在春江水暖之时才逆流而上,进一步突出一个“早”字。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老师播放的音频。
(播放音频朗读)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稀疏的竹枝外有几枝桃花已经盛开,几只鸭子在江水中欢快的游玩,好一派迷人的春光。河滩上
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了短短的嫩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江河中来。
师: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生:本诗描绘了早春时节春江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师:现在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哪一句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生1:第一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两三枝”,把早春表述的很准确。
生2:第二句,鸭子在水中嬉戏,它最先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表述的非常细致。
生3:第三句,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嫩芽。写出了早春“春意萌动”的情境。生4:第四句,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江河上来。作者写出了想象之景。
师:大家对诗歌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且能表述地非常清晰、明了,真是了不起。
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谁来说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苏轼先生根据惠崇先生的图画,写了一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景,仿佛春天就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悠悠中华,浩浩文化,灿若星辰,光照华夏千古篇章,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谱写华夏千秋美文,我们一定要多读诗,与诗为友,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师:不知不觉中,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下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留三个作业:
背诵课文《惠崇春江晚景》。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歌,想一想诗歌描绘的什么内容,分享给同学们。3/画一幅《春江晚景图》。
师:下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