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考试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对应的还有提出理论的各种任务。大家在记忆的时候总是很头疼,没办法,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去背,平时多去记忆你才能记得牢,别想着考前突击哦,需要你背的还多着呢。
高尔顿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优生学”的代表人。
华生
(美国):a.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观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恐惧形成实验”。
吴伟士
二因素论(辐合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积”,即遗传*环境。
施太伦
二因素论(辐合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和”,即遗传+环境。
孔德、涂尔干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之一,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福禄贝尔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幼儿教育之父,恩物(玩具)
耶克斯利
1929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保罗朗格朗
法国成人教育家,《论终身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标志。
怀特海
综合课程的代表人物综合课程的三种主要形式:
(1)内联学科--融合课程
(2)相邻学科--广域课程
(3)以问题为导向--核心课程
杰克逊
(1)隐形课程提出者
(2)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古德莱德
课程分类:
(1)理想课程(老师、理论工作者)
(2)正式课程(教育行政部门)
(3)领悟课程(教师)
(4)运作课程(课堂)
(5)经验课程(学生)
辛德
将课程的取向分为三种
(1)忠实取向
(2)相互调适取向
(3)创造取向
巴格莱、科兰特、坎德尔
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兰特,坎徳尔。
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要素主义观点:教育要授受具有严谨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传授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否则则丧失人类文化就会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毁。
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在要素主义者看来,要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赫钦斯
永恒主义现代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
永恒主义观点:(1)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2)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
第一,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
第三,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
第四,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多尔
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发展
在多尔看来,泰勒的课程模式就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
(2)多尔的“4R”标准
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①丰富性
②循环性
可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③关联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
④严密性
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
布拉梅尔德
理论流派: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关注的重点: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2)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3)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实验室。
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尤其要关心城市问题、犯罪问题、交通拥挤、家庭破裂、文化娱乐等社会问题。
奈勒
存在主义课程论,他认为(1)不能把教材看作是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也不能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他们看做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2)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当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是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时间和环境都适宜的条件下,按照他选择的知识与对知识的理解来行动。
罗扎洛夫
暗示教学法
指导思想:一是暗示学理论,二是现代心理学关于人脑功能的研究
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里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潜能发展
基本结构:创设情景——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贯穿暗示教学模式的三个原则: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
克伯屈
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认为学科中心的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伯克赫斯特
伯克赫斯特: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伯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