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解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正所谓“爱一行,干一行”,只有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能真正做到敬业,才能真正为教育事业而奉献。
二、相关素材
(一)名言警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阿德勒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
5.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6.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吴运铎
7.我觉得,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来自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于漪
8.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
9.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佚名
10.当年的黑发,如今白几多,走过许多季节,不凋的是爱心的奉献。——佚名
(二)名人案例
1.【教师】陈老师每一年、每一期,都认认真真工作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校教学常规考核中,有这么一条:教师批阅学生作业时,不允许替学生改作业。这种现象从不会在她身上发现。因为,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她总是严格要求学生自己更正。哪怕是一个小标点,也要让学生补上。她这样做,不是怕学校检查时被扣分。她的理由是:教师不应该替学生改作业。教师批阅作业时,替学生改下错题,批阅速度确实快些,但学生没有经历更正作业的过程,以后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工作中,经常有同事跟她开玩笑:“这么认真做什么呢?又没有谁发你奖金。”而她总是一笑了之,她常说:“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的良心。”因为工作过于认真,身体欠佳的她常常失眠,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她从未请病假,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付出心血,就得努力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崇高的称谓。她热爱教育工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2.【白求恩】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不远万里来中国支援我们的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他叫白求恩,这位医生不仅医术精湛,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一次,从前线转过来一名伤员,伤员失血太多,需要输血,但是卫生员却一脸愁容地向白求恩汇报:“这位伤员需要的O型血已经用完了。”旁边的一位伤员一听,马上对医生说“医生,我是O型血,让我来输血!”白求恩大夫看着这位伤员,亲切地说:“你在战场上已经负了伤,流了血,不能再抽你的血了。”说着,他捋起袖子,对卫生员说:“我是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就抽我的吧。”“可是……”大家都不同意,因为白求恩大夫已经50多岁了,而且还有那么多的伤员等着他治病,怎么能在让他输血呢?白求恩大夫坚持说不要再拖了,我们及时救活一个战士,就等于在战场上消灭一个敌人。快开始吧!”
3.【诺贝尔】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超多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4.【高淑珍】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这个学校一开就是很多年。这么多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
5.【袁隆平】袁隆平从1960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多项国际大奖,还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袁隆平,早已功成名就,早就光宗耀祖了。然而袁隆平没有躺在荣誉和光环之中,虽已到耄耋之年,照旧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不懈地奋斗。袁隆平的一言一行,就是自己“奋斗终生”诺言的生动写照,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至高至大的为事业奉献的情怀和境界。
三、范文剖析
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工作服务,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努力地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事业的美丽蓝图。(开篇直接点题)
他们,积劳成疾却仍拖着重病的身躯坚持在三尺讲台上;他们,收入微薄却把尽可能多的钱省下来给学生买学习生活用品;他们,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却从未耽搁学生一堂课;他们,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却演活了三尺讲台;他们,把最好的教育理念钻深研透,把农家学子一批批培养成才,赢得了人民深深信任的他们是谁?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于农村教育,奋斗在贫困地区一线的最美乡村教师!(用第三人称“他们”开头的整齐句式和设问方式,引出文章主人公“最美乡村教师”)
为了乡村的孩子,他们平凡如一棵草,敦厚似脚下的泥。在生活的最底层,用单薄的肩膀,挑起教育的大梁。用青春与美丽坚守着清贫与孤独,用脸上渐深的皱纹,慢慢驼起的后背,撑起了孩子们的梦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用比喻和名言等方式歌颂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
藏族支教老师宋玉刚走遍全区牧场把一个个懵懂少年带向知识的殿堂,为了和学生交流他毅然克服困难学会了藏语;一人兼任学校多职,竟多年没有回过家探望自己的父母。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通往学校的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没有教室,他又和一匹白马建起了三间教室。他是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宁丽波,为了家乡的孩子,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不顾家人的阻拦,来到山村的小学教书。她说:“城里条件好,老师多,没有我还有别人,而这里,没有我学校就黄了。”她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起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自信。青海的马复兴说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让人感动。他用那残存的一双半臂为学生画出了人生中最美的圆,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明白苦难也许无法避免,但可以超越!还有隆付忠老师,他是湖南省吕洞教学点教师。28年里,他把自己一生的情爱给了吕洞山的教育。28年里,蜿蜒的山路磨烂了他50多双胶鞋,累计行程达到56000公里。他教过2000多名学生,其中有20多个孩子考上了大学,结束了苗寨没有大学生的历史。这一行行数字是令人震撼的,但数字里包含的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博大无私的爱。(列举了丰富的“最美乡村教师”事例,内容充实)
这些名字如此普通,他们的生活如此平淡,而正是这些平淡的名字却给我们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动,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这种真正的忘我境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其实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个教师,为了孩子,每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忘我地奉献着。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就让这份执着的真爱驱散劳累时的怨天尤人,利益面前的不平衡。甘当人梯,做最美无私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用毕生的经历,用生命的全部去爱,做孩子们希望的坚守者和播种者!(首先对事例进行总结,继而从“最美乡村教师”扩大到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引出主题,呼吁“最美无私教师”)
图图评析
文章中心突出,始终围绕“奉献”二字,用丰富的事例歌颂了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从他们的身上,获得感动,获得精神洗礼,再扩大到更多无私奉献的教师,呼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做最美无私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