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孔子提出的“力行近乎仁”观点,所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7.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前者就是后者B.前者指导后者C.前者反映后者D.前者决定后者
48.德育过程中存在着诸种矛盾,这些矛盾至少有三个层次,下列属于第一层次矛盾的是( )。A.德育过程与社会要求的矛盾B.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矛盾C.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49.下列关于德育过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B.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C.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0.进行德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教师集体、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影响加以整合、协调,也要做好德育的衔接工作。这体现了德育的( )。A.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B.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答案解析
4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题中的“力行而近乎仁”的意思是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仁”,还要努力去践行“仁”,因此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故本题选C。
4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德育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德育原则是人们在认识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德育的基本原则,它反映德育规律。人们对德育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们所制定的德育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此题选C。
4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中的矛盾至少有三个层次,按顺序依次为: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德育过程中主体间的矛盾。故本题选B。
4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而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A选项说法正确。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B选项正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多端性,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的过程。D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
5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题干中强调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调整合,体现了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