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再学习,即使非常勤奋效果也不明显。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故本题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的依据。故本题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故本题选A。
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义务教育规定: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故本题选B。
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其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学风,校风,有关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