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考前,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迷茫。然而,此时正是大家考前冲刺的关键期。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科学、高效地复习,展开合理的冲刺计划,才有机会在最后的战役当中一举夺魁。
首先,我们必须“稳”。“稳”指的是心态上的平稳。心态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它带来的后果,将不是一科、两科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我们整个考试的状态。此时此刻,必须要有“任由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地。适当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在家听听喜欢的音乐陶冶情操,做做运动增强体质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放松自己的方式。先调整好心态,整装待发,这些都是我们成功上岸的必要条件。
其次,我们还要“准”。“准”指的是准确切入。针对自己的弱项科目,我们要精准地找到自己问题的不足。最后一段时间,我们最重要的,并不在于自己的强项如何去提升,而在于如何查缺补漏。将自己的弱项暴露出来,通过精准匹配自己弱项的题目,进行大量的练习,在最后的这段冲刺时间内,将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尽可能的修复。这样,所谓的“木桶效应”在我们的考试中将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准确率。
最后,我们更要“狠”。“狠”指的是要适当放弃。曾经有一位公考界的大咖说过这样一句话:“行测是一门取舍的艺术”。这就告诉我们,在考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会取舍,学会放弃一些本来不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题目。因为每一种题目,出题人在设计的时候,都会做出一些难度的调整。一套比较好的试题,难度一定是有所区分的。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狠”一些,对于应该舍弃的题目,必须当机立断,为自己擅长的题目争取时间。
下面,我们以一道题目为例,让大家来感受一下,我们在考场上,该如何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精准的切入和适当的舍弃来面对这样一道题:
【例】英国人在印度发展种茶业,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以需求为导向——________________。19世纪上半叶,迷上喝茶的英国人为了摆脱中国对茶叶生产的控制,将茶树种子连同加工技艺一起,偷偷从中国带到了印度。从印度的阿萨姆和大吉岭地区开始,英国彻底改变了红茶的命运。到了1860年,投资者就明确意识到,在印度种茶是个能够赚钱的行当。伦敦和加尔各答等地的先行者开始购买茶园股份,在英属印度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公司和有能力的欧洲人纷纷租地种茶。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让茶叶变得廉价易得
B.殖民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C.满足英国国内对茶叶的极大需求
D.解决英国本土茶叶供应不足的问题
【答案】A
【解析】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从破折号可知,横线处是对“以需求为导向”的具体解释,即要从下文总结出英国人在印度发展种茶业的目的。通过19世纪英国人的做法,在印度种茶,摆脱中国的束缚可知,英国人这么做就是为了摆脱中国对茶业的控制。
第二步,对比选项。只有A项让茶叶易得和便宜,才能摆脱束缚,符合文意,衔接恰当。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文段的核心话题是“种茶”“茶业”,B项没有提及核心话题。C项和D项:属于无中生有,文段没有论述英国国内茶业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所以,面对考试的压力,我们不要过于紧张,科学、有效的复习,指定好冲刺计划,并且适当地做出取舍。做好这三步,抓住“稳准狠”,定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