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教授
环节一:河流地貌
如果说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是在特殊的地区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河流地貌在自然界中就是较为常见的了。大家现在看到PPT上面的两幅图片,一幅是“三峡地貌”,另一幅是“崇明岛”,大家思考一下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对,听到很多同学都说不同,因为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我们接着就分别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河流的堆积地貌。
环节二:河流侵蚀地貌
我们先一起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首先需要了解河流侵蚀地貌概念,它是指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大家看到虎跳峡、荆江河段的图片,他们有包含河流的侵蚀的类型,也就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同学们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找到他们各自的概念。
同学们看到“虎跳峡”的图片,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被澎湃的激流,湍急的河流所震撼到了,其实他们也会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河流发育初期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有着什么侵蚀?以地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一会儿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刚刚第四组的同学讨论得很激烈,你们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一下。说得不错,刚刚这位同学说: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也存在着下切侵蚀,使河流变深变长。老师再追问一下,此时河道呈什么形状,四组代表同学你们之前有关注到吗?没错是呈“V”形,
同学们来看荆江河段的图片,这张和刚刚“虎跳峡”的河谷的横剖面有所不同,它是呈什么形状呀?对,是“U”型,为什么呢?因为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
模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和河段因为地势、流速等因素的不同,河谷侵蚀的结果也不一样。
环节三:河流堆积地貌
刚刚学习的侵蚀地貌有着不同的类型,那我们即将学习的河流堆积地貌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大家先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一下这三个部分的含义和形成过程,完成后就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把内容补充完整。刚刚我看大家都完成得比较好,自主学习能力都很强,我再强调两个地方。一个是冲积平原,要注意这个“积”不要写错了,另外,冲积平原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河流入海或者湖处,泥沙淤积,发育的三角洲,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的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现在老师用书给大家模拟一下洪积扇的形成和形态,大家推测一下颗粒特征。没错,从洪积扇扇顶向扇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现在大家看看教材案例,再回到幻灯片上看到黄河三角洲的位置,是不是对三角洲的实景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这形成的原因也就是刚刚大部分同学提到的:地势变得低平,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