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掰手腕活动,以此引入力的课题。
新授
力是什么
学生自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教师以其中三组为例进行展示:(1)马拉车;(2)人提水;(3)球撞墙。
引导学生按列进行归纳概括,分别得到物体、作用、物体,并总结出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准备橡皮泥、橡皮筋、海绵等器材,组织学生体验拉橡皮筋、捏橡皮泥、压海绵的活动。活动前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小心拉橡皮筋,注意安全。
学生参与活动并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出:力可以使物体变形。
教师演示实验:手捏装有细玻璃管的厚玻璃瓶。学生观察实验,发现玻璃细管内的红墨水上升了。师生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1:手推静止的小车,手挡运动的小车。多次实验,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实验2:磁体吸引静止小铁球,在滚动小铁球侧旁放置磁体(磁体与小铁球滚动的方向垂直)。观察2次小铁球的运动轨迹,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归纳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巩固
学生列举生活中其它能够体现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所学,教师适时进行梳理。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