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问答

首页 > 问答

科举制是什么意思

福建华图教育 | 2022-11-23 16:38

收藏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之久。

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完善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605 年),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1.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1.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2.建立了完善的弥封誊录制,即采用糊名、誊录的方法防止考试作弊。
明清科举制
度的变化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称为“八股文”。
20 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光绪 31 年(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概况: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膳生员,有一定名额,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其次是增广生员,也有一定名额,为候补廪膳生之属;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员,为增广生之预备。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内容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考试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查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和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二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