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考试资讯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考试资讯

2023国考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招录公告

福建华图教育 福建华图教育 | 2022-10-24 17:09

收藏

  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参与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此次全国共计招录公务员3.71万人,点击查看>>>2023国考公告。将于10月25日8:00起开始报名,11月3日18:00结束报名!12月3日至4日举行笔试。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查询具体岗位要求。以下为同学们带来笔试备考资料,了解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请持续关注福建华图教育!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系统提升班

  850+精讲课时 | 5阶段系统学 | 5环节讲练测评考

  12册精编图书+辅助资料 | 30分钟导学+课程使用说明

  限时优惠仅需750——点击学习

  一、国考之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6年10月至2004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3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二、国家公务员考试之申论范文

  一般岗位,国考考试考两个科目,分别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与《申论》,那么申论往往是拿高分的重点,那么今年一定也会有许多第一次接触国考的同学,对于新考生来说,申论应该如何写呢?以下为同学们带来申论范文,为同学们借鉴参考,了解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请持续关注福建华图教育!

  【例题】以“文化创新”为主题,自选角度,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要求:(1 )观点明确,思想深刻;( 2 )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 ) 1000— 1200 字之间。

  【经典范文】文化创新路在何方

  华图在线申论组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 ”所谓文化创新,实质上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部分或整体的质变过程,文化创新没有节点,既需要文化创意的量变积累,又需要文化产品的实践转化。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氛围日渐浮躁、文化创新转向乏力的困境中,必须深入思考如何为文化创新铺出一条光明之路。

  文化创新没有固定标准可言,新与旧的冲突不可避免。既然称之为创新,自然会有新的东西产生,新旧冲突中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引发部分人的反感。从古观之,王阳明心学的提出,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至今日, “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文化精髓仍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触及了统治者的利益,触及了当时传统文人的文化禁区,不得不面临着传播不易、多方排挤等难题。以今观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史无前例地做到了融汇中西方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确立前提, 但仍有人眼光狭隘地盯着所谓洋节、洋习而喋喋不休,仿佛只有守旧、只有中国全盘继承传统文化才是正统。所以说,对于创新我们必须有宽容的心态,不必急着对文化创新的成果评判对错,不能以个人的标准作为评判标准。

  但新不代表好,创新也不一定带来的就是进步,没有固定标准不代表一味地求异、求怪。在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在传统文化继承不力中、在创新保护尚待完善中,各种怪异的创新层出不穷。从模仿韩综的综艺节目的不断出现,到比基尼表演中戴京剧头饰,这类创新实际是伪创新,只是流于表面的,这样的创新也必然会被文化潮流所淘汰。

  当然,文化创新不代表要抛弃文化传承,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坚持传承,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就像科学理论的创新一样,后人的伟大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之上的,人类社会能够不断进步离不开的也是对于传统的尊重。而反过来,创新人类发展的要求,月圆则蚀、水满则溢,如果我们一味地抱着传统文化沾沾自喜,那么中国文化也将会逐渐变为一潭死水,只有坚持创新、崇尚创新,中国文化才能更加有活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能够火爆荧屏,正是因为处理好了传统与创新二者的关系,科技感十足的展示方式和传统文化古韵做到了水乳交融,让人们在新的形式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坚持创新,中华文化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文化自信需要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需要文化创新,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文化创新之路定然平坦光明。

  三、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每日一练

  【例题】词义泛化:指某个词语本来专指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后来可以泛指相关的多个事物或现象。下列属于词义泛化的是:

  A.古代的称谓词语“父”,现在一般用“父亲”表示

  B.“河”在古代专指“黄河”,现在也可以指其他河流

  C.“假”在古代既可以表示痛恨,也可以表示遗憾,现在通常表示痛恨

  D.汉代以前的“涕”,本来专指眼泪,后来一般指鼻涕,有时也可以指泪水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某个词语本来专指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②后来可以泛指相关的多个事物或现象。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古今对于词语“父”的解读都是一样的,不符合“泛指相关的多个事物或现象”,不符合定义;B项:“河”在古代专指“黄河”,符合“某个词语本来专指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现在“河”也可以指其他河流,符合“泛指相关的多个事物或现象”,符合定义;C项:“假”在古代既可以表示痛恨,也可以表示遗憾,不符合“专指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不符合定义;D项:“涕”后来指鼻涕,也可以指泪水,鼻涕和泪水不属于相关的事物,不符合“泛指相关的多个事物或现象”,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B选项。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2023年国考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公务员招录考试公告以及备考资料,以下为大家提供国考工具,预祝同学们考试顺利。了解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请持续关注福建华图教育!

  ————相关推荐————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数据分析——点击查看

  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统计——点击查询

  往年国考进面分数线——点击查询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汇总——点击查看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汇总——点击查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