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提高多角度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分析一战前世界地图,理解各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及两大军事集团的构成,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形成时空观念。
3.通过阅读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杰里·本特利的名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创了历史上最暴力的世纪,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理造成了创伤。”
教师引导:那么,开创暴力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根本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顾知识,回答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教师继续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瓜分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教师出示英德法美工业产量比较表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比较表,提问学生:从这两个表中,大家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史料回答:最核心的矛盾是英德矛盾,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而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帝国,必然不会将自己在领导地位拱手相让,于是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成为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最核心的矛盾。
教师继续引导:除了英德矛盾之外,还存在哪些矛盾?具体表现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学生探究之后,回答问题:还有法德矛盾、俄德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一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更是剑拔弩张。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教师提问: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重重,各国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于是纷纷寻求同盟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教师提问: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来看,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结合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进行总结:一战是列强想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三)导火索
教师播放一战纪录片,引导: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之后,纷纷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一战一触即发,引发一战的导火索是什么呢?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教师补充:两大集团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萨拉热窝事件就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2.作业:搜集资料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民族构成,思考为什么此时的巴尔干半岛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