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学生通过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均有所提升,通过初中的学习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学习本课,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隋唐时期的艺术和科技成就。
2.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宗教、文学艺术所呈现的不同阶段和时代特征。
3.渗透家国情怀感悟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外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
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本课我将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温故知新导入。
我会展示《汉书·董仲舒传》关于“尊崇儒学”的史料,引导学生回顾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主要是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大一统局面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当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统一走向分裂,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汉代的儒学已经无法解决现实需要,各阶层会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发思考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发学生思考,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这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亦是难点,首先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儒、佛、道的发展内容,按照时序性整理从三国至隋唐儒学、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基本史实,从中引导学生认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出的多元化色彩。随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儒学在面对社会现实下出现的变化,进而认识儒学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探究这一时期儒学、佛教发展的总特征,之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帮助学生明确出这一时期虽然儒学、道教和佛教相互吸收,但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以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为主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辩证分析能力。
(二)文学艺术
这是本科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首先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主要成就,并按照时序性整理基本史实。随后对于社会背景这一知识点,我会提问学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教材不难得出隋唐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流基础之上的。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的呈现,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科技
对于这一部分,我会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接着我会选择教材45页学思之窗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的材料,提问学生: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于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随后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隋唐时期的世界史知识,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让学生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增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四)中外文化交流
通过把握思想文化领域新成就这一重点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表现有哪些。请同学担任历史讲解员讲解交流的具体表现,彰显着唐朝多元化的文化特征。随后我会结合教材“唐招提寺”图片、《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和唐都长安能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讲解员环节的设置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
2.作业:了解杜甫作品中与当时历史现实有关的诗篇,谈一谈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