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由电动车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与日俱增,甚至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停放、充电不规范或电池质量问题引起的火灾事故屡屡发生。
【提出观点】
凭着绿色、经济、便捷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电动自行车作为中短途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安全隐患不能忽视,让电动车真正造福于民,必须确保它始终跑在“法治轨道”上。
【综合分析】
电动车体大部分为可燃易燃物质,一旦发生火灾,燃烧速度快,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伤亡。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达标”仅是基础,只能提高产品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而无法替代使用过程的安全。现实中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频发,往往与驾驶者不遵守交通安全管理有关,如乱开乱闯,不按标线和信号灯行驶等。涉电动自行车起火事故则多与拉线充电、楼道停放等有关。
【应对措施】
1、加强源头治理,严把关生产、销售等环节,有效预防违规电动车流入市场,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
2、严格贯彻执行是治理关键。依托高科技手段对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监管。
3、小区在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装置、完善硬件设施。在电梯设置相关禁入装置,采用智能平台和AI算法,精准检测电动自行车。一旦小区住户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电梯内会发出报警,同时,电梯出现“罢工”现象。
4、解决好电动自行车在楼下的集中存放和充电问题,不仅要建适量的充电桩,充电设施更要实用安全。
5、物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住户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让住户认识到安全隐患,认识到一旦发生火灾,个人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自觉守法守规是治理基础。再健全的规定也只是外因,起指导监督作用,只有相关方内心对法规的自觉遵守才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电动车虽小,却是考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一道考题。除了将电动车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也须着力解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