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某教师设定的“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单元说明,按照要求答题。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本单元所探讨的“科学与 文化论著”,具体来说就是指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结合高 中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把科学与文化论著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部分,这个单元设定 为高中选修一的课程学习内容,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选择的课程。很多人把科学文化和科 普混为一谈,其实,科学文化意在挖掘知识基础上的善与美,所以它是一种再创造,而科普只是 对现有知识的稀释,是传播知识的手段。
对上述单元设定的相关任务,正确的一项是( )。
A.参观传统博物馆、传统绘画展
B.举办“大千世界”论文展
C.策划一期主题为“走进科学文化世界”的校园演说
D.走访民间匠人,整理采访稿
12.阅读某教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学生需要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期望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 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帮手。一个真正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多读书爱读书对语言文字极 敏感的人,一定是能超越语文课堂热爱生活的人。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身,更 在于引领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品鉴美的生命活力。学生知识 面窄造成了对语言缺乏敏感,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加强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立足于课 堂,着眼于课外,实现由“语文小课堂”到“大人生课堂”的转轨过渡。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阅读教学需要活泼的教学方式
B.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发现美的敏感性不足
C.阅读教学要打通课内外的界限
D.阅读要越多越好
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某校五月将开展以“跃动的青春”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活动,现面向全体学生招聘主持人。请 你以应征者的身份,完成如下任务: (1)为本次艺术节拟一副对联。 (2)为艺术节开幕式写一段有文采的开场白,号召同学们踊跃参与活动。字数不超过80字。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B.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
C.在书面语和口语表达中,认识语言风格的不同
D.在思考过程中,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
14.阅读《项羽本纪》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 认 识 到 课 堂 中 主 要 有 以 下 不 足:一 是 板 书,对 于 文 言 文 教 学,字 词 句 是 关 键,于是在通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及时把字词句作为板书写在了黑板上,但是不大有条理,比较 凌乱,作为一节公开课来说,这个地方没有做到完美。二是时间稍短,一节课40分钟太短,而 我的内容安排又比较多,有三段文言文本的字词句过关,又有全文文言知识小结,还有后面的 提升与解读,于是在有些环节,便没有让孩子们充分展开,在展示那三首评价项羽自刎的诗歌 时也没有对诗歌本身稍作解读,虽然课程最后按时结束,圆满完成,但有些许赶,内容再稍微删 减一点可能会更好。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文言文教学,应该将字词句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B.教师在板书时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发挥
C.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可以适当缩减学生的活动
D.教学时要适当运用链接阅读资料加深学生的认知
15.阅读某教师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没有批判性思维等相关知识的加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不 能保证质量,甚至会发生变异。如辨析作者观点时,要区分理性的断言与情感的断言,要区别 事实与观点。在分析作者的论证时,要洞察他人论证的陷阱和漏洞,识别论证的逻辑错误。在 审辨作者的论据时,要质询证据足够用来支撑论点吗? 证据本身有矛盾的、不充分的、模糊的 吗? 需要强调的是,思辨性阅读,主要是指批判性思维主导的阅读,虽然课标和教材以论述类 文本作为主要的阅读对象,实际上批判性思维适合一切文本的阅读。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所有文本阅读都需要有批判性思维
B.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是一种质疑的态度
C.思辨性写作就是议论文写作
D.批判性思维能发现所有陷阱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