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笔试模拟

首页 > 福建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笔试模拟

2019宁德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

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 2018-07-09 16:53

收藏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地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如果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1.1.
 
  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
 
  A.人们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
 
  B.艺术不要脱离主题和应有的思想内涵
 
  C.说教应既有艺术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
 
  D.人们向往真理,热爱探究生活的哲理
 
  1.2.
 
  人们的审美层次的质的变化表现在()。
 
  A.人们已不会被有趣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B.同时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
 
  C.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倾向于追求知识哲理及生活中的真理
 
  1.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是()。
 
  A.某些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画面制作精良,票房收入屡创新高
 
  B.某些小品中无厘头的情节设置和夸张表演受人诟病
 
  C.一些在思想性上有些落伍的相声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
 
  D.某影片体现了对小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成本低,叫好又叫座
 
  1.4.
 
  第7段中,画线处“强心剂”一词指的是()。
 
  A.知识
 
  B.故事
 
  C.趣味
 
  D.哲理
 
  1.5.
 
  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A.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B.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C.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D.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人生智慧的说教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都参加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人以自己的活动作为[a],来调节和控制他跟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似织工纺织;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就连最[b.]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给他们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方法规定了法则(或法律)。他还必须使自己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这种服从不仅在一些零散动作上,而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各种劳动器官都要紧张起来,还要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具体表现为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劳动的内容和进行方式对劳动者吸引力愈少,劳动者愈不能从劳动中感到运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c],同时就愈需要加强集中注意。
 
  2.1.
 
  下列依次填入[a]、、[c]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媒体笨拙乐趣
 
  B.媒介拙劣兴趣
 
  C.媒介拙劣乐趣
 
  D.媒介笨拙兴趣
 
  2.2.
 
  对“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用手来进行劳动
 
  B.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语言参与的劳动
 
  C.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和蜜蜂的,本能的、能预设成果并伴随整个劳动过程的劳动
 
  D.是指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
 
  2.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劳动过程中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自己
 
  B.成品生产以前先以观念或意象的形成存在于头脑里,这肯定了形象思维的作用
 
  C.劳动中的法则,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D.在劳动过程中,人是靠形象思维进行交流活动的
 
  2.4.
 
  对原文中画线的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者观念--------指劳动者的形象思维
 
  B.以观念的形式------指劳动者对其劳动的对象的总体感受
 
  C.实现了他所意识的目的------指劳动者劳动的最终目的
 
  D.三个句子含义相同,都是指劳动者对其劳动所得成果在头脑中的构建
 
  2.5.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文开宗明义的指出“劳动者首先是人和自然参加的一种过程”,说明主体和客观都不可偏废
 
  B.用蜜蜂造蜂房的例证来说明人的劳动也有无意识性
 
  C.原文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生产之间心里已先有蓝图,有了观念和目的,而这个目的就规定了劳动的方式和方法的的法则
 
  D.文章申明了各种劳动器官的全面合作,都要紧张起来,这就表现为“注意”或“聚精会神”。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3.1.
 
  对“大洋钻探”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
 
  B.大洋钻探大大促进了对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的地球历史档案的发掘
 
  C.很多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大洋钻探很可能就发现不了
 
  D.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3.2.
 
  对于“地中海”和“黑海”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中海在几百万年前是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B.地中海和黑海之间是博斯普罗斯海峡
 
  C.距今596万年前的时候,相当于太平洋6%的盐分在地中海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D.根据科学家的考证,黑海就是“诺亚方舟”的原型
 
  3.3.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
 
  B.恐龙盛行地球的时期也正是中东石油的形成期
 
  C.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
 
  D.在地质历史上,南北极一般是没有冰覆盖的
 
  3.4.
 
  对“冰期”的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无限交替的过程
 
  B.冰期的出现和消失与地球运行轨道有对应关系
 
  C.冰期的出现与否与大气中的CO2没有关系
 
  D.以上都不符合文意
 
  3.5.
 
  以下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我国科学家通过南海深海钻探,在大洋钻探的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研究证实,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有对应性
 
  D.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大气中CO2浓度
 
  3.6.
 
  第三自然段的6句话,合理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③⑥②
 
  C.⑥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②⑥
 
  3.7.
 
  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无处不在
 
  B.随时发生
 
  C.不乏实例
 
  D.比比皆是
 
  >知识经济的发展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缩短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即发挥后发优势),但同时也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而正是在这两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它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造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例如,有迹象表明,近30年来,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况逐渐恶化。从1960年到1980年代末,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44%到1989年的55%。又据统计,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入与最穷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从1960年的11.1∶l增加到1989年的17.1∶1。可见,全球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扩散到所有国家,贫富差距还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说:“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识(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
 
  >挑战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因为知识经济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顺理成章;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即如果说在上一个百年,后发国家还有可能通过加速工业化过程追赶发达国家,那么在当今新的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加快,后发国家已经没有了从容实现工业化的可能。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加严峻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使得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制度的变革,因而任务异常艰巨
 
  >我们初步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正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与前两步战略相比,第三步战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是要达到“温饱”、“小康”这样相对明确的指标,而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指标,因而也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尽管我们多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的新型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就全国范围而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不到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不到全部出口的1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就整体而言,由于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
 
  4.1.根据作者的观点,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
 
  A.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B.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方面落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制度问题
 
  D.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
 
  4.2.与知识经济比较而言,工业化经济发展最大的弊端是()。
 
  A.消耗稀缺的资源、污染环境
 
  B.造成了全球贫富差距过大
 
  C.形成了技术壁垒
 
  D.无法拉开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4.3.文中谈到发展中国家从对待机遇的角度看,应当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A.注意知识的积累
 
  B.工业化和知识化并进
 
  C.发展新型经济
 
  D.快速实现体制改革
 
  4.4.下列说法,文章中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A.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核心在于创新
 
  B.知识经济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C.当代经济的发展紧密地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D.知识的知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其他资源具有强大支配力、控制力、渗透力
 
  4.5.下列对我国的现状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东部广大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某些有利条件
 
  B.我国只有西部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
 
  C.我国西部地区没有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的新型经济
 
  D.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申城首家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近年来对近500名体质监测者体质监测数据比对发现,约80%被监测者的体质年龄大于实际生理年龄。另一项研究表明,目前中国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水平。
 
  据上海社科院亚健康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申城健康人群占16%,非健康人群占14%,亚健康人群占70%(其中轻度患者约占40%,慢性患者约占30%),而亚健康人群中又以男性为众,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约达七成左右。据该中心徐迎肃主任介绍,目前许多中老年疾病患病人群普遍年轻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胆囊结石的发病提前了10年。在亚健康检查中,常发现20多岁的年轻人就有脂肪肝,30多岁的人尿酸增高,40多岁的人患慢性前列腺炎。在30至40岁的男性中,30%至40%存在脂肪高、血脂升高的现象。一般来说,男性的亚健康症状倾向比女性多,在20至30岁的男性中,超过10%有脂肪肝、血脂高的症状。年轻女性中,乳房小叶增生、子宫肌瘤是常见的亚健康症状。在白领中常见的腰酸背痛、脊椎病,与空调环境里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在不同职业的人群中,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的依次是干部19.34%,大学生10.95%,中小学和幼儿教师9.33%,中学生9.02%,工人8.98%、军人7.60%、工程技术人员7.14%、企业经营人员5.36%、医生3.60%。老师建议,如果有亚健康症状,而且通过自我调节无法减轻时,可去医院检查并到专门的亚健康治疗机构去治疗。目前较常用的体质亚健康检测方式是“末梢”检查,即从手指上提取一滴血,制成涂片,在超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初步看出病人的细胞活力状态,比如,细胞有否缺损、胆固醇斑块多不多、血脂高不高等,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老师推荐以下科学健身方法:一是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打拳、骑车、爬山等;二是腹式呼吸,全身放松后深呼吸,鼓足腹部,憋一会儿再慢慢呼出;三是做壮健操,使人体组织器官充满活力,推迟衰老进程;四是点穴按摩,通过自我点穴疗法和按摩,对体表适当刺激,激发机体抗病潜能。
 
  5.1.
 
  据上海社科院亚健康研究中心调查表明,上海市民中亚健康的轻度患者和慢性患者比例分别为()。
 
  A.28%,21%
 
  B.41%,30%
 
  C.40%,14%
 
  D.16%,14%
 
  5.2.
 
  下列不属于中老年疾病的是()。
 
  A.高血压
 
  B.胆囊结石
 
  C.脂肪肝
 
  D.脊椎病
 
  5.3.
 
  对“末梢”检查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末梢”检查是一种较常用的体质亚健康检测方式。
 
  B.“末梢”检查可以完全检测出病人的细胞活力状态。
 
  C.“末梢”检查通过手指采血,制成涂片,并借助仪器观察而得。
 
  D.“末梢”检查结果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5.4.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A.亚健康人群中以男性为众,约七成男性处于亚健康症状。
 
  B.市民体质监测表明,绝大部分市民体质年龄大于实际生理年龄。
 
  C.干部亚健康发生率高于学生亚健康发生率。
 
  D.在20~30岁的男性中,超过10%的人有脂肪肝、血脂高的症状。
 
  5.5.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A.申城市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B.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C.亚健康症状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减轻。
 
  D.科学健身方法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1.1.答案:B
 
  解析: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接下来从“思想性”这一方面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艺术要有其思想内涵”。由此可知,整个文章的行文脉络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就是文章的主旨,即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选项中,B项是这一主旨句的同义转述。
 
  A、D项是文章的部分内容,都是为说明主旨服务的;C项,文章中的“说教”是艺术的目的,不是文章的主体。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第四段首句提到“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接下来用“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句话来进行解释说明。由此可知,选项B表述正确。
 
  A项说法错误,这种“质”的变化是在追求有趣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有益的教诲,并没有因追求后者而否定前者;C项是人们的审美层次质的变化的原因,而非体现;D项表述片面,没有提到“艺术形式”,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章主要是说除了有趣的形式,艺术还要有其思想内涵。A项内容明显与文章观点不合,因此不能成为其论据。
 
  选项B与原文中“那些显得有些粗俗,紧紧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相吻合;C项与文中第一、二段中“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相吻合;选项D旨在说明“人文关怀”即思想性的重要,与文意吻合。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D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原文“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哲理故事”与其他故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所具备的“哲理”。由此可知“强心剂”意为“哲理”。D项表述正确。
 
  “知识”是故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故事”是艺术表现形式,“趣味”是艺术形式的艺术性。这些都是“故事”本身具备的,称不上“强心剂”。
 
  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作者在倒数第三段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进行具体论证。作者提到“人们反感的是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说教也可以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在文段末尾,作者直接点明“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由此可知,D选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A项表述明显错误;B项只是对D项的支持,予以排除;C项错误,“终极目标”在文章中并未提及。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先看第一个空,“媒体”是指指传播信息的平台,例如电视台等。“媒介”是指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a处是说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与自然间其他物质进行交换,所以“自己的活动”就是媒介,而不是媒体。所以BCD对。
 
  再看第三个空,“乐趣”强调的是快乐,“兴趣”强调的是喜欢(某项工作),劳动者要从劳动中获取快乐,而不仅是对劳动有兴趣,所以BD错误,C正确。
 
  再从第二个空进行验证,“拙劣”是指笨拙而低劣。b处表达的是就算技巧再差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拙劣”与“灵巧”相对,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之后用蜘蛛和蜜蜂的劳动做对比,具体介绍了什么是“人类特有”,包括能预设成果、是本能劳动、并且在整个劳动中各种劳动器官都要紧张起来,C项完整概括了这个概念。
 
  A项“用手来进行劳动”表述片面;B项“语言参加”材料并没有提到;D项“特有的意识活动”表达含糊,并没有清晰解释出来什么是“人类特有的劳动”。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虽然这句话表明了形象思维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但不能说明“在劳动过程中,人是靠形象思维进行交流活动的”,所以D项表述错误。
 
  通过“他不仅……同时……他必须……”此句可知人在劳动中不仅造成了自然物的改变,也必须让自己的意志服从于特定的目的,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改造了自己,所以A对;成品生产之前先以挂念或意向的形成存在于头脑,正是肯定了形象思维在劳动中的作用,所以B正确;人在改造自然物的同时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给劳动规定了“法则”,也就是说在劳动的同时,“法则”就产生了。所以C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D
 
  解析:
 
  此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划线处所谈论的都是人类劳动特有的一面,即能够在劳动之初预设成果,在头脑中构建蓝图。D正确,A项“劳动者的观念”指得是劳动者在头脑中构建的蓝图;C项理同A项,D项“最终目的”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2.5.答案: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可知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性的,B项明显与这句话的意思相悖,所以错误,当选。
 
  根据第一句话可知A理解正确;根据“劳动观念已经存在……”“这个目的……规定了法则”可知C项表述正确;D项是“而是在整个劳动……聚精会神”句的同义转换。ACD项都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根据原文“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以及“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可知是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始于1968年,并不是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D错误。ABC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C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可知,是“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而不是太平洋6%的盐分在地中海形成沉淀,所以C项错误。ABD选项均为原文。
 
  故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A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四段第一句“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可见,下文叙述的内容必然是列举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先叙述的是黑海的区域性事件,接着介绍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即南北两极的冰盖事件。A项只说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忽略了北极,所以A项不符合文意。BCD在原文中可以找到。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根据原文“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文章并未涉及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怎样的过程,只证实了冰期的出现是由于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产生的。所以A项错误,B项符合文意。依据“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可知冰期的出现和二氧化碳还是有关联的,所以C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3.5.答案: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可知B项说“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绝对,同时,文中更没涉及到温室左体排放。
 
  故正确答案为B。
 
  3.6.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排序的能力。
 
  可以采用排除法。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⑥有指示代词“这里”,如果放在句首,指示不明,故排除C项。根据时间顺序,⑥是>距今596万年前,②是距今>533万年前,可知⑥在②前。排除A、D两项。
 
  故正确答案为B。
 
  3.7.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逻辑填空。
 
  文中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在地质史上也有一类超出常识范围自灾变事件。如果用“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或“比比皆是”显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有用“不乏实例”才能表达出地质史上确实有过这种灾变的意思。
 
  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D
 
  解析:文章前三段构成总—分结构,先提出知识经济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接着二、三两段分述挑战来自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另一个是“自身准备的不足”。由表递进的关系词“更”可知,递进后面是重点,即后者是挑战的主要来源。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4.2.答案:A
 
  解析:文章第六段提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根据上下文可知,发达国家注重的是知识经济,而我国的“传统产业”是工业化经济。由此可知,后半句话就是工业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相比的弊端。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4.3.答案:B
 
  解析:由文章第三段“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可知,B项内容正确。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4.4.答案:B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章讨论的话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并不是说知识经济本身具有负面效应,所以B选项中的“负面效应”的表述是错误的,是原文中没有提到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项可以第二段关于“知识”这一要素的阐释中推出;文章第二段用保罗·罗默的话即引出C项的内容;由文章第二段最后托夫勒的一句话可以推出D项内容
 
  4.5.答案:D
 
  解析:文章的后三段主要谈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D项内容是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5.1.答案: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据原文“亚健康人群占70%(其中轻度患者约占40%,慢性患者约占30%)”可知B项两个数值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原文“目前许多中老年疾病患病人群普遍年轻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胆囊结石的发病提前了10年。”可知D项的“脊椎病”不属于中老年疾病。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关于“末梢”检查的论述在文章的第三段,由原文“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初步看出病人的细胞活力状态”可知B项“完全检测出”的表述过于绝对,不合文意。A、C、D三个选项均可在第三段原文中找到同义替换。故正确答案为B。
 
  5.4.答案:A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二段提到“亚健康人群中又以男性为众”,但后面一句约达七成左右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中的男性,而非“男性”,故A项不合文意。材料首句提到“约80%被监测者的体质年龄大于实际生理年龄”,可知B项表述符合文意;由第三段的数据显示,干部亚健康发生率最高,高于学生,C项符合文意;D项由第二段原文“在20至30岁的男性中,超过10%有脂肪肝、血脂高的症状”可以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A。
 
  5.5.答案: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第三段原文“如果有亚健康症状,而且通过自我调节无法减轻时……”可知,亚健康并不是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减轻的,C项表述不合文意。调查显示申城健康人群仅占16%,材料又主要叙述了申城人的亚健康状态,可知申城市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A项符合文意;由第三段的数据可知学生亚健康的发生率仅次于干部,B项也符合文意;材料最后一段提出老师推荐的科学健身方法,根据第四点的表述可知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D表述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